湖北日报全媒体记者 颜芳婷通讯员 武汉集群内,大棚整齐排列,一排排药苗正在蓬勃生长。武汉市江夏区武隆全街幸福村幸福村灰泥湾出现“中医药文化+农业旅游”示范湾。 11月5日,武汉市召开以推进党的建设和地方振兴为主题的地方推进会。与会人员参观了石膏店湾,对“国企连村”项目取得的成果表示赞赏。 2021年,武汉出版集团与幸福村携手合作、共建,聚焦中医药文化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,开启从“传统湾村”到“文化名村”的辉煌转型征程。武汉市泉街道“国企连村”十大示范项目和农村集体经济“弱化与对策”活动十大典型村揭晓。这些样板工程、典型村庄,代表了武汉党建和乡村振兴的活生生实践。推进会重点展示了“国企连村、村企互联、区域合作、强弱合作、跨界合作”推动乡村振兴的实地探索成果,逐步展现出“产业繁荣、农民富裕、乡村美丽”的宏伟画卷,推动党建和地方振兴。国有企业连接乡村。鼓励和引导地方政府国有企业与农村合作建设,是工业补充农业和农村工业的具体实践。以城市带动农村。这已成为武汉推进党的建设、推动地方振兴的鲜明品牌。黄陂区清风区自甘露山文化创意城项目启动以来,人气颇高。作为“国企连村”的标杆项目,武汉城建集团不仅引进世界冰雪综合体等文化旅游项目,还引导村组兴办劳务企业,鼓励周边村民外出务工,村集体经济收入大幅增加。共同构建民企联动、利益联动新机制,是实现地区振兴的有效路径。武汉市现有优质民营企业64家,分布在71个农村地区。与当地社区合作,引导社区通过市场化方式开展合作大力建设特色产品养殖、民宿旅游等82个产业项目,实现企业效益、增加集体收入、富农致富。黄陂区木兰乡引进武汉培香源生态科技有限公司,在全乡推广冬瓜果、北瓤葫芦等特色种植项目,实现5个薄弱村集体经济年均增收6万元,带动周边80余户村民就业。连通区域、打破壁垒、“团结”谋发展,是武汉推动区域振兴的有力追求。长江新区按照“区域邻近、产业相关、资源相近、规模适宜”的原则,将173个行政村细分为28个片区,成立区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,街道委员党工委担当第一书记,推动部门资源与地区需求精准对接。今年供需清单对接176项,形成了“发展合作、决策咨询、项目建设、成果共享”的区域协调机制。伴随“空村”建设提质增效,新洲区将452个行政村划归54个农村区域,确保每个区域都有一个有推动发展能力的强村,推动每个区域创建强村企业,集中力量办大事。强弱结合 武汉推进的乡村全面振兴的特点之一就是农村经济的短板。我们寻求通过建立联合政党、产业合作、联合人力资源来“团结起来、共享繁荣”。rce发展和共同治理。位于蔡甸区张湾街道的老林村,在经济强村关通村的倡议下,吸纳了武汉野生动物王国风景区涌入的游客,依托“供水”工程“知音”发展文化旅游产业,村组年收入稳步增加12万元,针对村集体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,创新“飞地组”模式。项目建成后,四个村将联合市里的扶持资金,利用闲置建设用地,每年获得20万元收入,解决有钱没地的发展难题,有效激发区域振兴动力。为区域振兴插上翅膀,打造数字赋能。如何拓宽扶贫增收渠道?“直播助农”,聘请互联网行业协会等实体作为宣传大使,牵头全区建设26个电商直播基地。2024年,农产品网上销售突破5亿元。五里街街道金秀村“江夏里”文旅项目通过线上流量吸引游客150万人次,村集体年收入增长超过2021年国企进村联合行动启动以来,武汉市委组织部、市政府国资委已组织动员全市16家一级企业、58家二级企业参与建设。该项目与64个农村地区合作,共同确定产业项目85个,为武汉市增加人均收入近10万元。设立281个行政村,有力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。同时,把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定位为推动整个农村振兴的重要支柱,着力对农村集体经济进行“弱化、矫正”。目前,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以下的薄弱村已全部淘汰,原有薄弱村组实现转型发展。
让我们为党的建设、振兴而努力吧!武汉探索“五点联盟促产业”新路径
2025-11-07
